公司创立和运营中的风险提示
根据全国工商联推出的第一部《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》所公布的调研数据,国内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.9年。中国民营企业大约有300多万家。每年新成立的民营企业在15万家左右,同时又有10万多家企业关门。大企业的寿命要长些,约7-8年。
我们看一下美国的情况。美国《财富》杂志所公布的有关数据也显示,美国约有62%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,其中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7年。
有关分析还表明,企业死亡有两个高峰期:一个是创业初期,许多小企业是在出世后半年的时间内夭折的;另一个是加速扩张时期,这些企业在经历了创业期的考验和初步的成长的喜悦之后,在试图扩大规模或者进行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消亡。
什么原因导致了企业的短命呢?未能防范的风险。企业的核心目标是追求利润,但它同时又是风险的载体。从企业的初创、发展扩张到成熟,风险始终相伴企业的每一个决策。
企业的风险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类: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;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;资金链条的风险和政策法律环境、市场变化的风险;家长式管理模式和职业经理人的文化冲突所带来的风险等等。
笔者在此着重提示创业者经营中所面临的与法律及其相关的风险。
法律风险也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。
内部风险包括:股东(合伙人)之间契约不完善所隐含的风险;组织结构缺陷带来的决策风险;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员工道德风险;员工意外伤害风险;分支机构风险;商业秘密外泄风险等等;
外部风险包括:法律政策变化风险;投资合作风险;日常合同风险;不规范经营风险;债权过于集中带来的坏帐损失风险;资金运用风险;刑法风险等等。
以合同法律风险为例:现代社会民商事活动极其复杂。而传统上中国企业不大重视合同签订前的风险防范。许多合同是在酒桌而不是在谈判桌上敲定的。许多合同条款极粗糙和不严谨,甚至相互矛盾,这给日后履行合同的过程产生争议埋下了种子。跟外国企业打交道时,由于前期并不聘请律师,在快要签订合同时才让律师匆匆介入,这时,往往法律文件皆以外方律师起草的合同为蓝本,在要讨论修改合同文本要么时间上不容许,要么客观上也不可能。由于中国企业签订合同很轻率,也不存在董事会合同审批制度和总法律顾问把关制度,从而导致纠纷增多,矛盾出现后损失难以弥补。这样,遭遇合同诈骗之后再诉诸法律或请求律师帮助的案例并不少见,而此时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。